請記住本站域名:
黃金屋
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第108章 崖山老兵之后
馬鈺決定,給孫子兵法正個名,讓它恢復應有的地位。
“孫子兵法是兵法,但又不僅僅是兵法,它是一門學問,是道。”
“想成為統帥,不一定必須學習它。但能學懂它的,一定可以成為統帥。”
常遇春眉頭皺起,質疑道:“你要說別的學問,我保準不抬杠。”
“但你要說到兵法,我得說幾句。”
“既然孫子兵法那么厲害,為何大家都不重視它?”
馬鈺解釋道:“不是大家不重視,而是現在的人不重視。”
“準確說,秦漢隋唐時期孫子兵法都是兵家必讀之書。”
“唐太宗對其的評價是:孫武十三篇,盡以為兵書之圣典,世無可逾者。”
“從宋朝開始,才不被人重視,甚至遭到了批判。”
“從此孫子兵法就成了二三流的兵書。”
常遇春驚訝不已:“還有這種事情?宋朝人為何批判它?”
馬鈺說道:“這和孫子兵法的內容有關,其書只講道而不講術。”
見常遇春一臉迷惑,他又解釋道:
“它只講宏觀的,戰略上的道理,而不講具體該怎么打仗。”
“比如它告訴你,上兵伐謀。可是如何用謀,它不說。”
“比如可以截取別人的糧道,但它不告訴你如何截取。”
常遇春眉頭皺的更緊:“那這書有什么用?”
馬鈺頓了一下,換了個角度說道:
“它能告訴你,什么樣的仗可以打,什么樣的仗不能打。”
“要如何用戰場外的因素,干擾到戰場內,增加勝算。”
“它還可以告訴你,作為一個統帥,如何從全局考慮,決定國家的軍事戰略。”
常遇春震驚的道:“天下竟然還有此等奇書?那我必須要拜讀拜讀了。”
接著他又疑惑的道:“現在我更想不通了,如此奇書宋朝人為何批判?”
馬鈺有些無奈的道:“因為三點,其一書里的內容宋朝人不太能用的到。”
“秦漢隋唐在軍事戰略上積極主動,要面對的是整個天下大局。”
“他們的軍事戰略,要根據實際情況不停的變化。”
“孫子兵法在戰略上的內容,可以有效的幫助他們做出準確的判斷。”
“但宋朝采取的是防守戰略,從來沒有想過如何消滅敵人。”
“他們從始至終就一個想法,守好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就行了。”
“所以他們的軍事戰略也是固定不變的,就防守,不用做什么調整。”
“孫子兵法的戰略思想,對他們用處不大。”
“反而是武經總要,能批量教導出合格的將領,對他們來說更加實用。”
說白了,宋朝不需要將領制定軍事戰略計劃,只需要他們帶著兵反擊眼前的敵人就可以。
孫子兵法確實沒啥大用。
常遇春反駁道:“作用確實不如秦漢隋唐時期大,但也不能說沒用吧?”
“因此就忽視、批判它,有點不合理啊。”
馬鈺說道:“所以還有第二第三個原因。”
“先說第二個原因,宋朝重文抑武,他們不允許軍事能力特別強的武將出現。”
“就算是文人,如果對軍事特別精通,也會被忌憚乃至打壓。”
常遇春罵道:“鼠目寸光,難怪他們誰都打不過。”
馬鈺沒有附和他,接著說道:“第三個原因,就是理學興起了。”
“程朱理學對孫子兵法是極為貶低的,斥之為不仁之術。”
“程顥說孫吳之智,詭詐殘忍,王者所羞言。以詐遇詐,猶有巧拙;以仁伐暴,何用權謀?”
“朱熹的批判最為激烈:孫武用兵,專務劫殺,如‘焚舟破釜’之令,乃驅無辜之民赴死地耳。”
“理學的地位你是知道的,他們帶頭批判,誰還敢說孫子兵法好。”
常遇春聽的火冒三丈:“腐儒、酸儒,他們怎么不去和敵人講仁義?”
“若沒有將士們浴血奮戰,哪有他們這些儒生的好日子。”
“一邊享受著將士們帶來的安寧,一邊狺狺狂吠。”
“什么狗屁圣人,就是一群吃飽飯罵廚子,放下碗罵娘的畜牲。”
馬鈺完全能理解他的感受,別說是作為將領,就是他一個普通人看到那些類人言論也血壓升高。
但比起程朱來說,他以為趙宋皇室才是最該被罵的。
搞學問的人有自己的立場,這是必然的。
沒有立場也就沒有什么學說了。
但用哪種學問治國,該如何取舍,是統治者的責任。
趙宋皇室做的顯然非常的差。
然而在這一點上,該被噴的不只是趙宋。
朱明皇室也同樣不干凈,甚至做的比趙宋還要過分。
趙宋只是批判孫子兵法,并沒有禁止大家學習。
到了大明朝,私藏孫子兵法都是死罪。
朱元璋在皇覺寺當和尚的時候,就鉆研過孫子兵法。
后來還要求子孫必須學習此書。
然而正因為他太了解這部書的厲害之處,才更忌憚別人也學會了。
先是命劉伯溫編寫《百戰奇略》,對孫子兵法中涉及權謀的部分進行刪減。
洪武二十年更是一步到位,禁止民間私藏《孫子》。
等到開國功勛被清理的七七八八,就連軍中將領都很少有看過此書的了。
明朝中后期,除了那幾個天賦異稟的軍事將領之外,幾乎沒有怎么產生名帥,或許就與此有關。
但不管怎么說,在明朝的打擊下,孫子兵法在民間幾乎消失了。
別問馬鈺是怎么知道這些的。
作為明黑粉,了解朱元璋的黑歷史不是理所應當的嗎。
等到滿清建立,他們自然更不愿意孫子兵法流傳于世,采取了更加嚴格的管控措施。
直到滿清末期,朝廷失去對地方的管控,孫子兵法才重新在民間流傳。
隨著亂世到來,它迅速恢復了歷史應有的地位。
到了二十世紀,人們更是將其思想應用到了商業等領域,爆發出了更燦爛的光芒。
這就是原本歷史上,孫子兵法的經歷。
每每想到這一點,馬鈺就唏噓不已。
要知道,孫子兵法是人類史上,唯一的軍事進階教材。
什么意思呢。
其它兵書,只能教會你如何當將軍。
想成為統帥,基本就只能靠天賦,然后通過實戰積累經驗完成進階。
但孫子兵法就是教導將領如何變成統帥的。
只要不是太蠢,都能學到一點皮毛。
關鍵是,孫子兵法可以教你,如何從國家的宏觀層面,去考慮軍事戰略問題。
而不是局限于一城一池。
這可不是我們關起門尬吹。
前世隨著孫子兵法傳遍世界,很多外國軍校都將其列為必學科目。
比如美帝的西點軍校。
當敵人都認可的時候,才更能說明其價值。
可就是這樣一部兵家圣典,卻因為統治者的一己私欲,在自己的文明內部被批評乃至禁止。
華夏文明在那幾百年迅速衰落,不是因為一兩件事情,而是統治階層集體自我閹割的結果。
但……
這一世既然我來了,就絕對不容許這樣的事情再發生。
一年多的講課,朱元璋對世界的認識改變了許多,應該不會再如前世那般禁止孫子兵法的傳播。
不過還是得找機會探探他的口風。
如果他還是和前世那般,就試著勸說一下。
如果勸說不動……那就等他死了之后讓標哥來糾正。
反正我比你年輕,耗也耗死你。
常遇春并不就知道馬鈺在想什么,但經過這一番解說,他對孫子兵法的好奇心已經拉滿了。
“宮里肯定有這本書,明天我就去找上位討要回來好好研究研究。”
“你小子既然這么了解,到時候也幫我講解講解。”
馬鈺連忙道:“那還是算了,我只是知道一些歷史事件,對兵書內容一無所知。”
“不過陛下定然是懂孫子兵法的,您可以找他討教。”
他說這話也是有目的的,借常遇春的口,去試探一下此時朱元璋的想法。
而且常遇春身份特殊,朱元璋還不至于因為這點事兒,就對他動殺心之類的。
算是一次比較安穩的小試探。
常遇春也沒有多想,只是說道:“上位那里我肯定會討教的。”
“但你小子也別給我偷懶,我就不信你一點都不懂,別給我藏著掖著的。”
馬鈺失笑道:“行行行,您都不怕被帶溝里去,我怕什么。”
第二天常遇春就入宮找到朱元璋,當場道明來意。
朱元璋聽說他想要書非常驚訝,笑道:
“你不是最討厭讀書嗎,怎么轉性子了?”
常遇春也沒有隱瞞,就將昨日的馬鈺說的話轉述了一遍。
聽過之后朱元璋皺眉問道:“馬鈺真的如此盛贊孫子兵法?”
常遇春說道:“我還能騙您不成,馬鈺說了,孫子兵法就是從將領邁向統帥的教材。”
“您是知道我的,打了一輩子的糊涂賬。”
“我也不求能成為天德那樣的統帥,至少知道該不該打,怎么打就行了。”
朱元璋笑道:“你這就是謙虛了,你離帥才就差了一個魯莽。”
常遇春順著他的話說道:“我就是憑感覺,覺得可以打就去打了。”
“但你們覺得不能打,然后我就變成魯莽了。”
“若是我不憑感覺,能分析出局勢,不就不魯莽了嗎。”
朱元璋大笑道:“哈哈……都會繞著彎反駁咱了,真是讓咱刮目相看啊。”
“看來這次中風,對你來說倒也不全是壞事。”
常遇春笑道:“沒事兒就跑去聽馬鈺給常升他們講課,尤其是歷史課,真的是讓人獲益匪淺。”
“當年我要是有這見識,也不會吃那么多虧。”
朱元璋說道:“現在認識到也不晚啊。”
“馬鈺那小子嘴巴很嚴,但偶爾也會吐露一點內心想法。”
“根據他暴露出來的一星半點計劃,是想讓大明開創遠邁漢唐的功業。”
“真要是按照他的計劃走,這仗還有的打,你們的本事越強咱就越放心啊。”
常遇春眼睛一亮,連忙問道:“上位,馬鈺是怎么計劃的,能不能告訴咱老常?”
朱元璋之所以吐露這些,自然是做好了準備的。
有些事情他委實難以決斷,找老弟兄商議一下是很有必要的。
“咱們說說海上,他想讓咱效仿宋朝,開海做貿易。”
“但海上多蠻夷,僅南洋數得上的國家和勢力就有十幾個,還有更多小部落數都數不清。”
“蠻夷之輩不懂禮數,肯定會覬覦海商的財富出手劫掠。”
“甚至干脆切斷海路,阻礙咱們對外貿易。”
“南宋中后期這種情況就已經很嚴重了,所以趙宋朝廷重用胡人蒲壽庚,來維護海路的暢通。”
“這就導致蒲氏做大,一個胡人成了東南支柱。”
朱元璋不知不覺就偏離了話題。
“南宋末年,蒲氏投靠蒙古人,殺害了三千余趙氏宗親,更有無數宋人被牽連殺害。”
“后來蒲氏又率領水師,在崖山擊敗了宋朝最后一點力量。”
說著說著,朱元璋情緒逐漸激動起來。
“蒲氏不過一卑賤胡人,靠著宋朝朝廷的信任才有后來的榮華富貴。”
“他非但不思報恩,反而恩將仇報屠殺宋朝宗室和大宋百姓,實在可恨。”
“咱要將蒲氏族人搜出來,全部貶為奴隸,永生永世不得翻身。”
說完,他呼吸急促,眼白都出現了幾道血絲。
換成別人,肯定會很疑惑,朱元璋為啥這么仇視蒲壽庚啊?
他坑害的也是宋朝,和你大明皇帝有啥關系。
但常遇春卻知道是為什么。
作為心腹,他對朱元璋的家庭情況,了解的一清二楚。
比如,朱元璋的姥爺陳公就是崖山殘兵。
崖山之戰宋朝滅亡,陳公僥幸逃得一命,又不愿意投降元朝。
就回到鄉里娶妻生子。
朱元璋小時候,經常聽陳公講述當年發生的事情。
作為崖山之戰的親歷者,陳公對蒲氏的痛恨可想而知。
這種仇恨就傳遞給了朱元璋。
這也就能解釋,為何他會這么痛恨蒲氏。
事實上,前世大明建立后不久,朱元璋就下旨,將所有蒲氏后人貶為賤民。
有明一朝都未能翻身。
正因為知道,所以常遇春也是同仇敵愾的道:
“蒲氏皆罪人也,當絕其嗣。”
朱元璋恨恨的道:“全殺了太便宜他們了,要讓他們生生世世遭受折磨。”
想到這里他心中一動,道:
“有了,就貶為賤民,然后全部送去挖礦,咱要讓他們家族在折磨中流盡最后一滴血。”
常遇春也連連點頭道:“這個主意好,挖礦又累又苦又危險。”
“用不了幾年,他們家的人就能死絕了。”
兩人又商量了一下怎么弄死蒲氏,然后才將話題拉回來。
朱元璋接著說道:“若想做到方才咱們說的這些,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。”
“你覺得有必要嗎?”
常遇春說道:“我不懂那么多大道理,但我就知道,蒲壽庚一個胡人都能做到的事情,大明沒道理做不到。”
朱元璋嘆了口氣,說道:“可是蒲壽庚最后背叛了啊。”
常遇春頓時明白他在顧慮什么了,臉色也變得凝重起來。
這個問題實在不好回答。
事實上他也不想回答這樣的問題,可氣氛都烘托到這了,他不回答也不行。
思索良久才開口說道:“馬鈺曾經說過安史之亂。”
“很多人都認為,安祿山是胡人,所以才會叛亂。”
“但馬鈺卻認為,安祿山叛變和他是什么人沒有關系。”
“天下精銳半數都掌握在他手里,就算換一個漢人在他的位置上,依然會叛亂。”
“蒲壽庚的事情其實也差不多。”
“南宋將東南海防交給一個人負責,又缺乏對其的制約手段。”
“蒲氏背叛幾乎是必然。”
“大明只要避免這種情況就可以了。”
“將水師分成好幾支,大家互不統屬,統兵將領的家眷都在京中為質。”
“如此種種措施下來,可保水師忠誠。”
聽完他的分析,朱元璋含笑道:“分析的如此透徹,還引經據典,咱真的要對伯仁刮目相看了。”
事實上,這個道理他豈能不知。
只是主動與外界交流,還要組建并外派龐大的水師,維護海路安全。
有違他對事物的認知,所以需要別人的肯定。
常遇春的話,作用甚至還要超過了徐達、李善長等人。
至于原因……
連常遇春這樣的猛將都知道的事情,大概率就是正確答案。
所以,組建水師主動向外,是正確的選擇。
水師這樣的東西都弄了,那么西域戰略就更不用提了。
不為別的,僅僅是鉗制草原,就足以讓大明將其作為主要戰略了。
既然大明要主動向外了,那么再嚴格管控孫子兵法就沒有意義了。
不,這么做反而會破壞大明的戰略計劃。
你總不能指望一群沒有大局觀的人,去執行這些任務吧。
所以……
放開吧。
之后他就讓人去大善殿,將武經總要、春秋和孫子兵法三部書取了過來。
特別是孫子兵法,他鄭重的交到常遇春手里:
“這是咱親手抄錄的,并書寫了心得見解,你要好生研讀。”
常遇春小心接過:“上位放心,我老常絕不讓您失望。”
馬鈺也第一時間就知道了此事。
當他得知了朱元璋的決定,心中的石頭終于放了下來。
這一年多的課,沒有白上啊。
而且他還順便從常遇春嘴里,知道了蒲氏的事情。
心中頓時有了一個主意。
快捷鍵: 上一章("←"或者"P") 下一章("→"或者"N") 回車鍵:返回書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