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記住本站域名:
黃金屋
都重生了誰還打網球啊 第一百六十一章 熱愛,從不需要刻意證明
(文學度)
于浩洋打了個哈欠,手臂搭在顧誠肩上:“雙盤零封,夠吹一年了。”
“別得意,下一輪雙打對手更強,”顧誠推開他的手,卻忍不住笑了,“剛才第三局你那個穿越球,要是再低點就直接得分了,差點被盧卡斯碰到。”
“知道了知道了,教練附體,”于浩洋揉了揉頭發,“說真的,和你配雙打太省心了,我只要管好網前就行。”
顧誠抬頭看了看漸亮的天空,星星已經隱去,遠處的球場燈光次第熄滅:“雙打是兩個人的事,缺一不可。”他頓了頓,補充道,“明天單打加油,別被我甩太遠。”
“誰甩誰還不一定呢!”于浩洋加快腳步,身影消失在球員通道的拐角。
顧誠跟在后面,球拍包上的國旗標志在晨光中微微發亮,如同他們腳下這條鋪滿榮耀與挑戰的網球之路,在南半球的晨曦里,延伸向未知而璀璨的遠方。
墨爾本當地時間,晚上九點。
澳網中央球場的記分牌在24小時內四次為同一個名字亮起——15歲的中國少年顧誠先后拿下青少年單打、青少年雙打、成人單打正賽、成人雙打正賽四場比賽的勝利,成為公開賽時代以來首位在單日完成“四冠王”的網球選手。
賽事組委會甚至為他破例,在澳網的官網對這位首次參賽澳網公開賽的少年進行宣傳,以適應這位“鐵人”的體能極限。
《泰晤士報》體育版頭條:生理極限的破壁者:顧誠如何用物理學摧毀網球邏輯。
“當顧誠在成人單打決賽第四局發出210公里的外角ACE時,鷹眼系統顯示其揮拍速度達到312公里/小時——這比F1賽車的起步加速度還要快。更令人恐懼的是,他在雙打決賽中仍能保持90以上的發球速度,這種肌肉記憶的穩定性打破了運動科學的現有認知。”
ESPN專欄分析:四維球員:顧誠的實力和對網球的理解已經超越了這個時代。
“通過追蹤其12小時內的478次擊球,我們發現顧誠的落點預判準確率高達98——普通職業選手的平均水平為62。這是一個極其恐怖的數據,很難想象,一個人的控球能達到如此恐怖的地步。
還有他在雙打網前的移動軌跡呈現出罕見的‘提前量’,仿佛能看到數秒后的球路,這種‘空間和時間上的預知能力’,讓他在比賽中即便是不用任何球技也能如魚得水,甚至于就連他的搭檔于浩洋的截擊效率都提升40以上。”
《體壇周報》深度報道:從高一新生到網球新貴:中國體育土壤的基因革命。
“顧誠的父親和父親都不是搞體育的,他們甚至都不是運動員,可就是這種‘小世家’的基因組合,卻造就了他0.05秒的反應速度(普通選手0.25秒)和1.2米的垂直彈跳。更關鍵的是,中國傳統小球項目的‘臺內控制’訓練,讓他在網球的網前截擊和接發球環節展現出降維打擊的優勢。”
技術派媒體《網球月刊》:生物力學奇跡:顧誠發球動作的黃金比例。
通過3D動作捕捉顯示,顧誠的發球動作符合“5:3:2”黃金比例——下肢發力占50,軀干旋轉占30,手臂揮拍占20。
這種發力模式將能量傳遞效率提升至87(普通選手約60),解釋了為何他能在單日四次決賽中保持發球時速超200公里。
很顯然,當一個人站在了時代的巔峰只好,他所做的一切,哪怕是錯的都成了最為正確地選擇。
任何動作,都好像被放大鏡無限放大。
很多人都開始學習他的發球動作,一些人在學習只好,發現發球果然比以往更加厲害,更是堅信顧誠的發球動作才是最標準的。
社交媒體的病毒式傳播,更是讓顧誠這個名字一夜之間火遍了全世界。
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個十五歲的少年,這個第一次踏上澳網公開賽的小子,以驚人地方式在一日之間拿下了四場比賽的勝利。
微博熱搜也是直接爆點。
#顧誠一天四冠#
“剛睡醒看到熱搜以為是劇情,結果是真的?15歲打上了澳網正賽?單打一號種子?一日拿下四場賽事的勝利?順便把青少年組也掃了,這是現實版網球王子吧!”
“建議澳網改名叫‘顧誠杯’,一天包攬所有能參加的賽事的勝利,這合理嗎?我上樓梯都喘,人家打四場決賽跟玩似的。”
#顧誠發球時速312#
“科普一下:網球發球時速312公里每秒86.67米,正常人眼睛捕捉移動物體的極限是每秒30米,這球在我眼里就是一道白光……不,應該說是黃綠色的光。”
“隔壁F1車手漢密爾頓點贊了相關視頻,配文:‘這發球比我的賽車加速還快!”
微博熱度越來越高,在過完,用推特的人更多。
(當顧誠在午夜11點發出212公里的發球時,球場雷達系統誤將其識別為流星)
(剛看了顧誠一天的比賽回放,無話可說,他的耐力來自另一個星球)
Reddit網球論壇熱議:
用戶u/TennisNerd:“一天打四場比賽,其中兩場單打都是BO5,哪怕全勝也得打3盤,加上雙打的BO3,全勝兩盤,加起來就是10盤比賽,這體能也太恐怖了吧?我在球場上跑兩步都氣喘吁吁了。”
用戶u/SportsScience:“提出一個驚悚假設:顧誠的肌肉纖維中快肌比例可能超過80(普通頂尖選手約60),這種‘超級快肌’讓他既能爆發力量,又能快速恢復。但這需要基因層面的解釋,建議國家隊研究一下(滑稽)。”
而這個時候,顧誠卻不知道外界的情況。
他現在有點疲憊,一天四場比賽,整整打了10盤,如果不是每一場比賽都結束的特別快,他根本堅持不住。
可幾遍如此,腿部也有些微微發酸。
顧誠躺在冰浴桶中,膝蓋以下浸泡在10℃的冰水里,張銘請的理療師正在他的右肩涂抹冷凝膠。
于浩洋坐在旁邊吃著能量棒,手機屏幕亮著微博熱搜:“阿誠,你看網友說你是‘中國隊長’和‘鷹眼俠’的合體,還挺貼切。”
顧誠閉著眼,睫毛上還掛著水珠:“別鬧,讓我瞇5分鐘……。”
他的聲音帶著疲憊,但手指仍無意識地在空中比劃著發球動作——這是他在網王世界就養成的肌肉記憶習慣。
在酒店房間,顧誠洗完澡出來的時候,袁紅霞打來了視頻通話,母親看著屏幕里的兒子,眼圈泛紅:“累壞了吧?快讓媽看看,有沒有受傷?”
老顧雖然也很心疼兒子,可一想到兒子一天內在澳網公開賽拿到了四場比賽的勝利,甚至網絡上已經有不少人都在說,顧誠有可能會打破以往的所有紀錄,一個人在澳網拿到所有的榮譽,成為澳網第一個四冠王,他心里就激動地不行。
顧誠靠在沙發上,一邊聽著老顧同志激動地話語,一邊笑著向母親展示理療師給的肌肉放松球:“沒事媽,你看我好著呢,今天的比賽也就澳網雙打正賽強度高一點,其他比賽跟平時訓練并沒有差多少。”
“臭小子,盡知道吹牛。”袁紅霞笑罵道,可臉上的笑容卻是更甚。
生了這么一個兒子,她臉上都好像打了高光似的。
今天在醫院,院長還特意找她聊天,特別是提到他兒子提的特別多,甚至于,衛生部門的領導都專門夸了她生了一個好兒子。
袁紅霞當時心里別提有多開心了,就跟吃了糖似的,賊甜。
老顧同志坐在一旁看著袁紅霞跟兒子聊天,笑的就跟傻子一樣。
通話結束時,他對著屏幕比了個“勝利”手勢,笑容里帶著少年的純真,全然不見賽場上的凌厲。
燈光調至最暗,顧誠戴著智能睡眠頭環,床上散落著運動恢復帶。
床頭柜上放著營養師定制的夜宵:一份三文魚沙拉、兩杯甜菜根汁(促進血液循環)、以及標注“4:00AM”的營養補充劑。
智能手表顯示他的心率已降至52次/分,深度睡眠占比38。
07:00新聞發布會現場。
其實顧誠并不想接受這種沒有任何意義的采訪,這不僅會浪費他休息的時間,在發布會現場還得謹言慎行,很多話都不能亂說。
當他站在發布會,站在那數之不盡的記者面前,他所代表的就不是個人,而是一個國家的形象。
面對72家媒體的長槍短炮,顧誠穿著干凈的白色POLO衫,除了眼下淡淡的青黑,看不出剛經歷史詩級的一天。
當被問及“如何做到一日四勝”時,他揉了揉手腕上的護具,露出少年特有的靦腆:
“其實沒想那么多,就是一場一場打。青少年比賽當熱身,成人賽當學習。感謝組委會調整賽程,也感謝浩洋在雙打里幫我分擔了很多。”他頓了頓,看著臺下舉起的“中國網球未來”標語,補充道,“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,希望能讓更多人喜歡網球。”
盡管剛創歷史,顧誠仍按計劃在比賽開始前出現在3號球場。
他沒有進行高強度訓練,而是利用老太婆提過的方法進行“神經肌肉喚醒”練習:用球拍顛乒乓球穿越障礙物,在平衡墊上完成截擊動作。
于浩洋坐在場邊玩手機,突然抬頭喊:“誠子,你上《時代》周刊了!標題是‘改變網球的15歲基因’。”
顧誠擊球的動作頓了一下,隨即笑道:“別管那些,把這個多球練完。一會還有其他比賽要打”陽光透過圍網灑在他身上,汗水再次浸濕后背,仿佛昨日的“四冠王”只是一場尋常訓練。
當顧誠端著沙拉走向餐桌時,意外碰到了剛結束采訪的費德勒。瑞士天王主動起身握手,眼中帶著欣賞:“Cheng,昨天的表現太不可思議了,我看了你的單打決賽,那個發球讓我想起自己20歲的時候,但你的穩定性更可怕。”
顧誠臉頰微紅,像個普通粉絲般握緊偶像的手:“謝謝您,費德勒先生,我從小就看您的比賽,您是我的榜樣。”
兩人簡單交流了發球技巧,費德勒臨走前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雖然雙打沒辦法跟你戰一場,但單打……我們不會輕易將冠軍拱手相讓的。”
在全球媒體將顧誠塑造成“網球救世主”的同時,熟悉他的人更愿意用“自律的怪物”來形容。
據顧誠的老師回憶,顧誠10歲時就主動要求加練,別人跑3組折返跑,他一定要跑4組。
這種近乎偏執的自律,讓他在15歲就擁有超越年齡的心智。
當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為他“封神”時,顧誠看著這一系列的新聞,還有自己初中老師眼中的自己,他一臉懵逼。
初中時候的他,好像沒接觸過網球吧?
有些無語,甚至還有些無奈。
人紅是非多。
隨著顧誠熱度持續攀升,關于他的“黑料”也開始在網絡流傳。
某自稱是顧誠初中同學的賬號爆料:“他根本沒那么自律,體育課經常偷懶!”
這條消息瞬間引發軒然大波,評論區分成兩派激烈爭吵。
面對突如其來的輿論風波,顧誠正在酒店房間研究下一場對手的比賽錄像。
曹輝不知道什么時候匆匆趕來,將手機遞到他面前:“網上有人抹黑你,需要發律師函澄清嗎?”顧誠暫停視頻,目光掃過手機屏幕,突然笑出聲:“不用理會,清者自清。”
顧誠倒不是不想回應,而是他實在不知道該怎么回應。
事實上,在他從網王世界回來之前的那些年頭,他除了打過籃球,偶爾踢踢足球,砰砰羽毛球外,根本就沒接觸過網球。
回應的太多,漏洞就越多。
倒不如不去回應,這件事,也許很快就過去了。
然而事情并未平息。
次日訓練時,圍場外聚集了大量舉著“打假”標語的人群,甚至有媒體堵在球員通道追問:“你初中同學爆料是否屬實?”
顧誠依舊保持著慣有的冷靜,只是在路過鏡頭時輕聲說了句:“我的過去,比不上未來值得關注。”
然后登上微博,配文只有簡單的一行字:“熱愛,從不需要刻意證明。”
這條微博發布后,輿論風向瞬間逆轉。
而顧誠早已將這些拋諸腦后,他正專注于網球。
在他心中,賽場才是最真實的舞臺,所有的爭議與贊美,都比不上擊球瞬間的純粹與暢快。文學度
快捷鍵: 上一章("←"或者"P") 下一章("→"或者"N") 回車鍵:返回書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