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記住本站域名:
黃金屋
錦衣狀元 第七百零八章 內(nèi)三關總督
西北軍情日漸緊張,朱四將楊廷和、蔣冕二人,連同兵部尚書彭澤和戶部尚書孫交,傳召至乾清宮議事。
朱四很直白,一上來就把西北軍情簡單分析給了幾人聽。
「……朕聽說,白羊口失陷后,到如今關口都還缺損,雖然當時韃靼騎兵從關口撤走,但過去幾月,白羊口也沒修復,甚至都還沒開始維修,從白羊口到宣府北的張家口等地,一直都有韃靼人襲擾,本來韃靼人只是威脅我們的外關口,但九月后,韃靼人騎兵從白羊口長驅(qū)直入,在我大明宣大一線如入無人之境,連內(nèi)三關都接連遭到韃靼人襲擾,警訊頻出……」
西北軍情說緊張吧,當然也很緊張,但有一點好,那就是韃靼人幾乎沒有攻破任何一座堡壘。
大明軍隊龜縮在城塞內(nèi),看著韃靼人在城外肆無忌憚?chuàng)屄樱梢哉f內(nèi)三關倒馬關、紫荊關和居庸關,一直到外關這片區(qū)域,成了韃靼人縱橫馳騁的「牧場」,韃靼人騎兵在如此廣闊的天地內(nèi)撒歡,最要命的就要數(shù)生活在其間的百姓,所以無奈之下,百姓早早就遷居到城塞或者是進入內(nèi)關關口以南避禍。
蔣冕道:「陛下,如今除了白羊口被毀外,其余城塞,并無失陷之警訊。」
朱四嘆息道:「現(xiàn)在沒失陷,等失陷的時候就晚了吧?朕想問問,難道先皇在的時候,韃靼人也這么無禮嗎?」
一個問題,讓在場的四名頂級文臣沉默下來。
朱厚照再怎么無能,再怎么被人抨擊,有一點不可否認,那就是朱厚照在位時,西北大致還算平靜,韃靼人哪敢這么肆無忌憚到大明關口內(nèi)撒野?
更別說那時草原還是達延汗統(tǒng)治下,而朱厚照更是跟達延汗親率人馬有過正面交鋒,并沒有吃虧,從那之后有五年時間韃靼人沒敢大規(guī)模犯境。
現(xiàn)在被朝臣公認為「昏君」的朱厚照死了,換上一個「明君」,朝野上下正在歡呼要撥開云霧見月明了,結果韃靼人可不管你那套,我們韃靼人怕的就是前面那個咋咋呼呼的正德帝,什么嘉靖帝,不過是旁支上來的小屁孩,不值一提,這時候我們不出來撒歡,要等什么時候?
朱四道:「朕是不是連先皇都不如?」
這話好似在自嘲。
楊廷和見朱四灰頭土臉的樣子,不由出面安慰道:「陛下不必妄自菲薄,如今西北局勢,全因先皇時亂政叢生而起,女干佞當?shù)溃灾廖鞅避妭渌沙冢o不存,才令外夷有機可趁。」
「話是這么說……」
朱四道:「可朕心里總覺得,朕做得不夠好,朕雖然想做一個守成之君,但若韃靼人都侵犯到我內(nèi)三關,朕還無動于衷的話,那下一步,韃靼人是否就要寇破內(nèi)關,長驅(qū)直入,殺奔我京師而來?」
這點朱四還真不是妄自菲薄,嘉靖時西北軍政一天比一天松弛,這也鑄成了后來「庚戍之變」中韃靼兵馬劫掠京師的大變亂。
楊廷和面對自怨自艾的小皇帝,不知該說點什么好。
畢竟皇帝有危機意識,對大臣來說不算什么壞事。
朱四道:「朕想派京營人馬,緊急馳援宣大,以防止戰(zhàn)局進一步惡化。」
「陛下……」
楊廷和大概猜到朱四先前的那些話是在做鋪墊,等當聽到朱四最后一番話,立即便要出言反對。
朱四打量楊廷和:「楊閣老,莫非你有更好的意見?或者你覺得,現(xiàn)在西北局勢,不需要增派人馬協(xié)同守備?若是內(nèi)三關被襲擾,或是韃靼人的散兵游勇突然集結成大軍,殺奔一處,我大明內(nèi)關關口一定能守得住?」
本來楊廷和想好好跟小皇帝論一論,但聽到這兒,頓時覺得小皇帝態(tài)度有異。
換了朱四剛登基那會兒,楊廷和會毫不
猶豫繼續(xù)反對,直到朱四放棄決定,但現(xiàn)在……楊廷和跟朱四直接打交道有一年半時間了,對小皇帝的脾性有所了解,或許這是小皇帝專門為他挖的一個坑,等著他往里邊跳呢?
朱四道:「先前朝堂上,諸位卿家不是也議過,以京營人馬出鎮(zhèn)西北,乃當前最好策略?朕思來想去,不能因為朕在京師,就放棄西北萬千百姓,西北不安,京城危矣,若是西北安寧,那京城就算只有一座空城,也是萬無一失。」
此話一出,讓幾名文臣刮目相看。
你這天子守國門的態(tài)度還挺偉光正,不貪生怕死,孺子可教也。
可問題是……
你不怕死,我們怕啊!
憑啥從京師抽調(diào)兵馬去宣府,三邊不是已經(jīng)調(diào)了嗎?另外你從遼東等處調(diào)兵,也挺好的啊。
楊廷和心里有些著惱,他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總結出經(jīng)驗,但凡朱四把他們叫來乾清宮來說事,必定沒什么好事,現(xiàn)在小皇帝又想自作主張,雖然從大勢上來說,從京營調(diào)兵往西北馳援,保證居庸關、倒馬關和紫荊關等內(nèi)三關安穩(wěn),是正確選擇。
但楊廷和還是不能讓小皇帝形成一種跳過朝堂議事,自作主張,完了再通知文官一聲的壞習慣。
應該是我們商議出策略,來通知你,你照著執(zhí)行就行了……現(xiàn)在陛下你是本末倒置啊!
皇帝應該受文官的挾制,而不是我們要為你一人左右!
這其實也是朱四登基后,君臣間最大的矛盾點所在。
朱浩一直幫朱四崇揚君權按,而楊廷和則想把君權關進籠子里……本身楊廷和沒錯,朱浩清楚,君王權力不能太大,否則就會胡作非為,好像朱厚照一樣幾乎不受限制。
但朱浩不得不出面幫朱四,因為二人利益完全一致,再加上哪有皇帝真的愿意把自己的權力交給大臣的?朱浩出手相助,讓朱四感覺心里有底,應付文官咄咄逼人的攻勢毫不落下風,才把朱浩當成肱股之臣。
「幾位卿家,朕想派以為臨時督撫,出鎮(zhèn)倒馬、紫荊、居庸三關,統(tǒng)轄京師周邊御敵事宜,不知諸位有何好推薦?」
朱四也不藏掖,直接把自己的意圖說出來。
楊廷和面色陰沉,他也料到皇帝鋪墊這么久,應該就有這方面的意思,但現(xiàn)在話直接說出來,其實反對起來并不太難。
但出頭之事,不能由他來做,于是瞥了彭澤一眼。
彭澤作為大明兵部尚書,自他上任后,被人詬病已非常多,就在于他跟王瓊的矛盾幾乎不可調(diào)和……話說正德時為何西北一直平安無事,一方面是朱厚照對于軍政很上心,再便是大臣中有王瓊這樣的奇才,能鎮(zhèn)得住西北那群妖魔鬼怪。
彭澤跟王瓊的斗爭,不論對錯,甚至可以說彭澤還得到文官集團的支持,以及站在了道德制高點上,畢竟王瓊跟佞臣走得近,這就讓彭澤成為「正」,而王瓊成為「邪」。
但回到最基本的能力問題上,彭澤怕是拍馬也比不上王瓊,要現(xiàn)在兵部尚書時王瓊的話,估計韃靼人都不敢來襲,來了也讓你有來無回,什么三邊、宣大內(nèi)部矛盾,有王瓊在,誰敢亂說話?
到時王瓊隨便把自己派系的一個人挑出來塞去西北,那都是能以一人震懾全局的,就像被他隨便派到江南的王伯安,輕輕松松就把寧王之亂平息,誰敢跟王瓊對著干?
彭澤頓時感覺壓力山大。
彭澤道:「陛下,若是再派人出制內(nèi)三關防務,要是內(nèi)關跟外關間出了戰(zhàn)事,那……那……以何人軍令為先?如此等于是令西北軍政混亂,請陛下三思……」
這明顯是被趕鴨子上架后說的話,沒有經(jīng)過深思熟慮,所以論點站不住。
大明督撫都是臨時設置,派
出去的目的都很明確,既然委派的是內(nèi)三關總督,那在軍務調(diào)度級別上,自然要比宣大、倒馬等外關總督要低,但問題也在這里,若是韃靼人目標仍舊只是外關,內(nèi)三關總督不用做什么事,現(xiàn)在皇帝設置了前提,為防止韃靼人進攻內(nèi)關,才設立了這么個職位。
你是耳朵不好使,還是腦子不好使?
這還用得著問嗎?
朱四冷冷道:「彭尚書,朕之意,以要員鎮(zhèn)守內(nèi)三關,這一片本受宣大總督協(xié)調(diào),但如今宣大總督人在大同,怕是傳譯車馬都達不到內(nèi)三關,而內(nèi)三關與京師間卻暢通無阻,朕為何要讓宣大總督來對內(nèi)三關下令?出了事,彭尚書你能承擔嗎?」
彭澤無言以對。
朱四繼續(xù)道:「朕便這么說吧,朕中意之人,乃王府出身的唐卿家,也就是唐伯虎,他在安陸州時,就曾以數(shù)百王府親兵,全殲了幾千盜寇,以他的能力,應付韃靼人應該不難,朕信任他。」
此話一出,連孫交都暗自皺眉。
平盜臨時頭領,能跟手握大權的西北督撫相比?陛下,您真是舉賢不避親啊,臣等還以為你會再拐彎抹角一番,推薦一堆人,最后不行,才把唐寅給推出來,結果你上來就直接推唐寅?
再說了,別人不知道安陸那一戰(zhàn)的情況,俺老孫還不知道嗎?什么幾百滅幾千,你騙鬼呢?
你鬼都騙不了,還想蒙住楊廷和,你這是豬油蒙了心啊。
請:wap.ishuquge.org
快捷鍵: 上一章("←"或者"P") 下一章("→"或者"N") 回車鍵:返回書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