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記住本站域名:
黃金屋
騙了康熙 第856章 險惡的局面
順天府衙的大格局,也是前堂后寢。堂和寢之間的分界線,就是三堂之后的內(nèi)宅門。
內(nèi)宅門前,站滿了戈什哈和丫頭婆子們,可謂是戒備森嚴(yán)。
照規(guī)矩,官衙的內(nèi)宅門,以及私宅的垂花門,外人,尤其是七歲以上的男子,嚴(yán)禁擅自入內(nèi)。
玉柱在三堂的簽押房里處理公務(wù),小福彭就在玉柱身后的四堂內(nèi),讀書習(xí)字。
四堂又稱上房,這里花木繁茂,景色幽雅。四堂以內(nèi),屬于內(nèi)衙的范疇,是歷任府尹及其家卷生活居住的地方。
照禮制,父母在,兒子及兒媳婦們必須就近伺候著。
無論是秀云,還是曹春,都不可能搬來順天府的后衙居住。
所以,現(xiàn)在的順天府后衙,倒成了小福彭的天下。
從某種意義上說,這就和老皇帝在乾清宮里批折子,皇子們在上書房里讀書,性質(zhì)大致相彷。
通常情況下,需要玉柱親自出面的桉子,均于二堂內(nèi)升堂問桉。
“稟東翁,因漕糧運輸遲緩,近幾日的京內(nèi)糧價,由一日一漲,變成了半日一漲。若是任由糧價繼續(xù)漲下去,恐激起民變。”周荃注意到了糧食價格的巨大變動,趕緊來找玉柱。
玉柱也算是老京城人了,他自然知道,糧價的每次大波動,除了和漕運有關(guān)之外,幾乎都和京城里的糧行東家們,囤積居奇,妄圖哄抬糧價,以牟取暴利有關(guān)。
實話說,敢在京城里開糧行的大商人們,哪個后邊沒有大靠山?
“嗯,竹笙兄,命人拿了我的名帖,將京里的前三十大糧行的大東家,都請來商議此事。”玉柱冷冷的一笑,吩咐說,“時間就定在明兒一早。讓派去的人,徑直告訴他們,本爵部過時不候。”
“來人,備馬,準(zhǔn)備去暢春園面圣。”
“嗻。”
老皇帝早有嚴(yán)諭,在京城百里內(nèi)調(diào)動九門步軍,必須請旨。
老京城,有句順口熘,內(nèi)九外七皇城四。
這個段子說的是,京城共有二十四道門,其中,順天府只管得到外城的七座城門。
身兼步軍統(tǒng)領(lǐng)的玉柱,也只管得到二十座城門。
至于,皇城的四座城門,那是老皇帝的地盤,臣下們誰敢去管?
以前,只要京城的糧價出現(xiàn)了波動,順天府就要找大糧商們“借糧”。
當(dāng)然了,官府借糧,就像是劉備借荊州一般,幾乎都是有借無還。
時間一長,京城里的大糧商們,也都學(xué)精了。他們紛紛把囤糧的倉庫,設(shè)到通州以東的直隸地界上。
康熙朝的直隸巡撫,名義上算是順天府尹的頂頭上司。
實際上,朝廷下的旨意里邊,一向都是把兩者并列在一起的。
在大清朝,只要是你能管,我也可以管的情況下,形同大家都不管。
眾所周知,三個和尚沒水吃。
治安最差的地界,往往是兩省交界處,或是三、四省交界處。
大家都可以管,就說明權(quán)責(zé)含湖不清,老爺們就有推托的好借口。
順治元年,直隸的地面上,共有五名封疆大吏,分別是:順天巡撫、保定巡撫、宣府巡撫、宣大總督和山西總督。
后來,這些封疆大吏先后被裁撤,合并為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。
康熙八年,老皇帝裁三省總督,將直隸總督改為直隸巡撫,并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
通州以東,順天府就管不到了。
直隸巡撫,并不是平抑京城糧價的第一責(zé)任人,自然不可能積極協(xié)助順天府的差事。
玉柱是老官僚了,他的心里非常有數(shù),與其正式行文去保定,和直隸巡撫打公文往來的官司,不如直接找老皇帝請旨調(diào)兵。
對于通州以東的直隸地區(qū),順天府確實是鞭長莫及。
但是,步軍衙門的管轄范圍,涵蓋了京畿三百里以內(nèi),這就管得到了。
玉柱進園子的時候,帶隊把門的御前二等帶刀侍衛(wèi)趙敏,暗中沖玉柱擠了擠眼。
幾乎在剎那間,玉柱秒懂,老皇帝在發(fā)脾氣。
趙敏,姓愛新覺羅,因其曾祖父德瑪護,黨附多爾袞,在順治帝挾恨報復(fù)之下,被趕出宗室黃帶子的行列,降為了紅帶子覺羅。
德瑪護,在兄弟之中排行第八,其阿瑪是大清顯祖塔克世的第五子巴雅喇。
說起來也挺有趣的。
盡管,巴雅喇是韃清老奴的異母弟,身份異常顯赫。但是,他的九個兒子,因為都攀附于多爾袞的麾下,差點被順治帝斬盡殺絕了。
自古以來,都是成王敗寇。攀附多爾袞,這就是原罪,沒有任何道理可講。
玉柱和趙敏的淵源,還要追朔到十年前了。
那個時候,參加宮里侍衛(wèi)選拔的趙敏,被一等侍衛(wèi)諾羅布,隨便找了個借口,劃掉了名字。
趙敏的身份異常敏感,如果不是老皇帝的私下授意,玉柱也不可能暗中替他打招呼了。
不管怎么說,因為玉柱出了面,把趙敏從窮困潦倒的窘境之中,拯救了出來。
所以,趙敏對玉柱那是真的感激涕零,一直自視為玉氏門下走狗。
當(dāng)然了,有些事兒,彼此心知肚明即可,完全沒必要把關(guān)系公開化。
為了掩人耳目,趙敏在公開場合之下,和玉柱沒有任何交往和瓜葛。
實際上,趙敏被提拔為二等御前帶刀侍衛(wèi),多虧了玉柱的暗中指點。
沒辦法,玉柱處心積慮的研究老皇帝的脾氣,長達這么多年,豈能沒有獨門秘笈?
玉柱踱進清溪書屋的時候,隔著老遠,就聽見老皇帝的的咆孝聲。
“居然又是朱三太子,哼,自朕臨御以來,已經(jīng)至少殺了八個朱三太子了。”
玉柱不由微微一笑,這年頭的野心家們,只要反清,必定會抬出朱三太子的名號。
朱三太子,即朱慈炯,前明末帝思宗之第三子,封定王。
闖軍打進京城的時候,定王朱慈炯想逃走,卻被大太監(jiān)曹化淳的手下活捉,并主動將他獻給了李自成。
李自成率軍進攻吳三桂的時候,定王朱慈炯也在隊伍之中。
只是,李自成敗于一片石之后,這位朱三太子,從此不知所蹤了。
實際上,清軍入關(guān)的時候,朱三太子已經(jīng)十二歲了。他若是活到現(xiàn)在,差不多有九十歲了。
九旬老翁,暗中參與謀逆之事,還東奔西跑的行蹤不定,這不是很扯么?
但是,在極其迷信的這個時代,朱三太子就是一面反清的大旗,誰都可以拿來利用,信眾們居然頗多。
玉柱繼續(xù)往里走的時候,就聽老皇帝大聲吼道:“山東的官員們,全是酒囊飯袋,竟然讓所謂的朱三太子和白蓮教攪和到了一起,誤國賊子,個個該殺。”
朱三太子,其實并不可怕,頂多也就是掛個反清復(fù)明的大旗罷了。
但是,從山東再次興起的白蓮教,一直被老皇帝視為心腹之患。
自唐宋以降,白蓮教反抗朝廷的歷史,可謂是源遠流長。
元末紅巾起義的韓山童,喊出“彌勒下生,明王出世”的口號,利用的就是白蓮教,而不是明教。
前明太祖朱重八,在登基之前,暗中授意廖永忠,鑿穿了船底,把名義上的主公小明王,送入了瓜洲的江底。
從這個意義上說,朱重八的前半生,也是白蓮教徒。
清軍入關(guān)后,一直沿襲明制,也跟著禁了白蓮教。
因為監(jiān)修過一段時間的《明史》,玉柱心里非常有數(shù),朱重八立國號為明,并不是繼承的小明王的那個明,而是上承元朝。
元朝的大元國號來自于《易經(jīng)乾卦彖傳》: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,乃統(tǒng)天。
朱重八的大明國號,出處就是緊隨其后的這段話:大明終始,六位時成,時乘六龍以御天。
既然老皇帝在里邊大發(fā)雷霆,玉柱又不傻,索性不進去了。
只是,人算不如天算。
在里邊收拾碎瓷片的張鴻緒,出來的時候,看見了玉柱,他趕緊扎千問安,“請柱爺安。”
這一下子,馬上驚動了老皇帝。
“是玉柱來了么?”老皇帝在里邊發(fā)問。
玉柱瞥了眼張鴻緒,心說,遲早剁了這個狗東西的腦袋。
實話說,隨著老皇帝一天天的衰老下去,皇宮里遲早要換新主人。
大太監(jiān)們都知道一個硬道理,一朝天子,一朝大太監(jiān)。
宮里的大太監(jiān)們,因為知道的太多了,他們?yōu)榱吮C髯栽诎抵卸加锌可健?p/>
只是,張鴻緒以前偽裝得很好,玉柱一直沒有摸清楚他暗中找的靠山,究竟是誰?
現(xiàn)在,既然張鴻緒主動跳了出來,不動聲色的想坑玉柱。
玉柱瞬間秒懂,張鴻緒這個狗東西,必是老四的人。
進屋之后,玉柱行禮如儀。
老皇帝瞥了眼玉柱,余怒未息的說:“你既然早就來了,為何不進來呀?”
玉柱的心里門兒清,老皇帝的潛臺詞是:莫不是想偷聽軍國大事?
看看,張鴻緒的壞,就壞在了這里。
宮里的大太監(jiān)想坑人,最低級的手段,才是直接告黑狀。
張鴻緒和王朝慶等人,他們常用的坑人手法,主要是從側(cè)面入手,以勾起老皇帝的惡感,來達成暗中整人的險惡用心。
老四暗中出了手,玉柱怎么回答老皇帝的疑問,才算是合情合理呢?
快捷鍵: 上一章("←"或者"P") 下一章("→"或者"N") 回車鍵:返回書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