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記住本站域名:
黃金屋
蘭若蟬聲 第一二四章 白山黑水魚龍會 陰略陽謀酒肉談(中)
然而二人事先都得過指點(diǎn),對于中原發(fā)生的那些因果一概略過不提。
只說魏使此來燕北,先去了木葉山和勿吉部,再下黃龍府。
宗婆非與一樂名人,都是各自部落里選拔出來,為天朝使節(jié)與岳帥牽線的特使。
高麗太子面上雖然沒有露出不悅之色,但心中又怎能不暗自打鼓?
這是什么意思?
大魏想要介入燕北局勢,卻又不想投入兵力,所以派使者來串聯(lián)大聯(lián)盟制衡高麗?
其實(shí)太子此來,是真心要與岳帥求和。
冬季雖然寒冷,但卻是北國最好的戰(zhàn)機(jī),
所有河流天塹,都變成了可以行走扒犁的運(yùn)輸快道。
高麗王高羅云正想趁著今冬,一舉擊潰百濟(jì),新羅以及倭國聯(lián)軍,穩(wěn)固南疆。
但是安車骨水畔的岳氏部落,卻是他們的心腹大患。
安車骨水縱貫?zāi)媳?,可由速末水(今松花江)直通馬訾水(今鴨綠江)。
一旦岳氏與勿吉聯(lián)合,他們可以乘犁車馳冰道,一日抵近高麗北都國內(nèi)城。
高麗若想杜絕后顧之憂,全力南下,他們比岳氏蔭下諸部更需要這次和談。
但此時高麗已是泱泱百城之國,內(nèi)部勢力錯綜復(fù)雜,
總有主戰(zhàn),主和,主北伐,主西進(jìn),主南征的各種派系分別。
這時使團(tuán)中就有一位主戰(zhàn)老臣,看不慣一干北蠻借著大魏的國威各種冷嘲熱諷,離席罵道,
“爾等口口聲聲大魏何如,難道不知夷邦與中原歷來也有親疏遠(yuǎn)近之別么?”
這老者名叫高瑁,倒還真是個有見識的人。
他年輕時曾經(jīng)出使南齊,南齊中書郎王融嫌其衣冠粗鄙,嘲其妝容。
高瑁不卑不亢,說高麗粗帽乃是古弁遺風(fēng),一時傳為佳話。
自那以后,高麗意識到南朝僵腐,不足與謀,將外交的精力集中在了北地魏國。
在魏國四夷郊祭的站班中,以島夷第一,也就是南朝,而高麗常居第二位。
這第二位的班次可沒有那么好站,那都是頻繁朝貢換來的榮耀。
當(dāng)今的高麗王高羅云,年輕時曾在魏都為質(zhì)子,與北魏許多權(quán)貴也有私交。
所以如果真是要比后臺的話,高瑁自認(rèn)不輸?shù)讱?,故而仗勢?zhí)言。
慶云聽罷當(dāng)時一拍幾案就跳了起來,
“大膽!你是想說我家侯爺在朝中是無足輕重的人物嗎?”
高瑁雖然對大魏官場有些了解,但是酈道元這號人物,他還真沒印象。
他心中雖然已經(jīng)暗罵千遍,不過就是個不入流的落魄紈绔而已,
但是人在眼前,這樣的話他還真說不出口,只能開口道,
“老朽所言與天朝上使無關(guān)。
上使此來遼東,自然還是要去高麗一行的,屆時昭昭忠心,日月可表。
切不可此時聽信了奸佞的挑撥之言?!?p/>
慶云若是有心辯駁,舌下怎有對手?
他冷然應(yīng)道,
“這么說我魏國使節(jié)來到燕北,行程必須向樂浪公通報,由貴公指定咯?
孰忠孰奸,難道需要樂浪公評判?”
樂浪公是魏王元宏加予高羅云的封號,
慶云此時抬出來,便是要讓高瑁厘清君臣的關(guān)系。
他話中暗指魏使此來本就無意去高麗,更是把氣氛推向了不歡而散的臨界點(diǎn)。
高瑁此時已經(jīng)被頂在了杠頭,要么立即發(fā)作,要么只能認(rèn)慫。
他老臉漲得通紅,不住地咳嗽想要掩飾自己的窘態(tài),
可是在座都是菁英,誰還看不明白個狀況呢?
“慶宗主說笑了。
高麗與大魏互為睦鄰,世代友好。
父王曾經(jīng)在北魏游學(xué)數(shù)年,所以太大兄以為魏使此來也會借此欣賞一番高麗風(fēng)光。
是否入城客座并不重要,反正我們還有羽陵部之約。
羽陵之地,亦是高麗國土,
慶宗主有興趣一行,也是好的?!?p/>
太子高興安輕輕巧巧地將話頭接了過來,為太大兄高瑁解圍。
同去羽陵部的建議,本是慶云要求的,
太子以此推搪,慶云自然無法再追殺手。
這個高麗太子,看來并不簡單。
會不會是他扮豬吃虎,微表情已經(jīng)到了收放自如的地步,所以自己無法看透?
自學(xué)過華陽先生的相術(shù)以來,這還是慶云第一次對自己的判斷產(chǎn)生了不自信。
酈道元現(xiàn)在被推在了主位,自然不能隨便跳出來做黑臉。
高興安擊退了慶云,魏使一方便告啞火。
但高麗太子也未乘勝追擊,只是收官圓場,
“按照中原禮節(jié),酒到酣時,須有觴令助興。
家父在中原游學(xué)時,曾經(jīng)帶回一曲《憶吹簫》,不如我們就以此曲行觴令如何?
太大兄,不如,由你起個頭?”
高瑁曾在南朝舌戰(zhàn)群儒,固然造詣不凡,
他欣然領(lǐng)命,擊缶成歌,由太子親自吹孤竹管伴奏。
詞雖然算不得極美,但《憶吹簫》并非短令,這說來就來,還是很考校真功夫的。
高瑁一曲唱罷,輪到魏使這邊。
酈道元是詞賦高手,功力自然不容置疑。
但他今日乃是主賓,只要高興安不下場,他先行令就有些壞了禮節(jié)。
宗婆非和一樂名人大眼瞪小眼,這倆哥們雖然對于中原禮儀文字也算了解,但要做到現(xiàn)場行令,那還是差了一大截。
慶云也沒有被陳叔刻意往這個方向培養(yǎng),這時候能救場的,大概只有昔日同樣文采風(fēng)流的南齊江夏王了。
可是蕭鋒今日沉默寡言,酒會上全無興致,心中一直在惦念著王韶明。
他見眾人的眼睛一齊望了過來,似乎才明白了些許狀況。
事到臨頭,當(dāng)仁不讓,才是男兒的擔(dān)當(dāng)。
蕭鋒舉起自己面前的酒碗,一飲而盡,
隨手又抓去慶云的酒碗,也是一口悶掉。
兩杯烈酒下肚,他面色泛紅,長身而起,以碗為罄,引吭而歌:
明明。
鳳凰枝暖、人境遠(yuǎn),瑤池靜待清聲。
卻錯把,紅塵滾滾,誤作天城。
蕭氏俗音靡靡,何苦來,盡毀仙行。
緣慳也,今生夙負(fù),往世重逢。
這首《憶吹簫》本是敘事曲,講得是鳳凰臺上,蕭史蕭聲引鳳,入贅皇家,與弄玉飛升之事。
本是一曲悠揚(yáng)的情歌。
樂府詞多為五五或七七齊制斷句,
然而此刻蕭鋒即興發(fā)揮,句有長短,詞曲鏗鏘,別有一番苦情風(fēng)味。
快捷鍵: 上一章("←"或者"P") 下一章("→"或者"N") 回車鍵:返回書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