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記住本站域名:
黃金屋
重生潛入夢 七十三章 收、養(yǎng)、斗(二)
說起養(yǎng),應(yīng)該是老北*京文化里一個最有特色的部分,只要是四合院里,必須得養(yǎng)點活物,用現(xiàn)在的流行話說是養(yǎng)寵物。在這個養(yǎng)里,大概也可以分成4大類,養(yǎng)鳥的、養(yǎng)魚的、養(yǎng)獸的、養(yǎng)蟲的。
畫眉、百靈、黃雀、玉鳥、鸚鵡、八哥、相思鳥、文鳥、鴿子等等,都是老北京人喜歡養(yǎng)的鳥兒,每天清晨人還沒醒呢,掛在房檐下面的鳥就先醒了,一聲聲清脆的叫聲,馬上就能讓四合院里充滿了生機。然后主人會起個大早,提著鳥籠子去公園河邊上遛個彎,不僅是把鳥給遛一遛,還順便把人也遛了,算是活動筋骨吧。
夏日里以“天棚、魚缸、石榴樹”為四合院里最和諧的景致。從王公貴族、朝中大小官員直到平民百姓都喜歡在自家庭院中擺上魚盆,居室內(nèi)擺上魚缸,飼養(yǎng)的金魚少則幾條,多則幾十條,以至數(shù)百條。用北*京人的話說:養(yǎng)魚練的是慢功,要的就是磨性子的過程,以此養(yǎng)心逸致。而且“魚”與“余”諧音,有“年年有余”之意,所以被視為吉利之物。
老北*京養(yǎng)貓講究品種,大多以毛長者為貴。一般認(rèn)為白者、黃者為上品,黑者、雜色者次之。此外,貓眼必以兩色者為貴,名曰“雌雄眼”,俗說“爹一只,媽一只”,此為“波斯種”。但老北*京人不喜歡養(yǎng)白尾貓,以為不祥。北*京人認(rèn)為養(yǎng)貓乃高尚之情趣,其來源多系親朋間互相贈送,以為禮品。
老北*京人也養(yǎng)狗,但狗的數(shù)量要遠(yuǎn)遠(yuǎn)少于貓的數(shù)量,有錢人一般會在護國寺廟會的狗市上買觀賞狗:袖狗、叭狗。袖狗僅一掌大小,然生性好斗,又叫“斗狗兒”,可藏于袖間,因此得名。這些人將狗置于桌案上觀其爭斗、撕咬,以博得一樂。
那時的老北*京人不賣貓、不賣狗,還把賣貓、賣狗視為家庭破產(chǎn)的象征,會被人看不起。當(dāng)然了,隨著時代的進步,這些講究都沒了,姑且就算是進步吧。
最后就是養(yǎng)蟲的了,蟈蟈兒、蛐蛐兒、金鐘、咂嘴、油葫蘆基本上也就是這幾種,其中以蟈蟈和蛐蛐玩的人最多。每年麥?zhǔn)罩?,胡同就會出出現(xiàn)挑著一大堆蟈蟈籠子賣蟈蟈的人,老北*京人一般都會買回去幾只,掛在石榴樹捉著葡萄架下,聽它們在那里歌唱,不光不會覺得吵,還覺得很喜興。
買蟈蟈有個講究,不能買一只回去,要成雙成對的買,一是為了討個吉利,二是蟈蟈之間叫起來會比賽著叫,一只叫了,另一只也會跟著叫。這就像咱們聽樂器一樣,聽的就是一個交響樂團合奏,當(dāng)然您要是非聽獨奏也沒人攔著您。
至于玩蟈蟈的講究,一點不比玩蛐蛐少,不過老頭沒講,只講了蛐蛐。
養(yǎng)蛐蛐首先得有一個器具,那就是蛐蛐罐,這種罐子就像一個半截的筆筒,上面帶著一個蓋子,蓋子上有氣眼通氣。罐子的大小分為了五個號,和我們用的電池一樣,從一號開始越來越小,一直到五號,這五個罐子可以一個套一個的裝在一起,具體尺寸并沒有嚴(yán)格的規(guī)定,這是相對而言。
蛐蛐罐的材質(zhì)種類很多,最常見就是瓷質(zhì)、陶制兩種,另外還有象牙的、玉之類的,那就是個人喜好問題。除了從材質(zhì)上分之外,玩蟲兒的人還把蛐蛐罐從產(chǎn)地上分了一下,就是南罐兒和北罐兒。那老頭一輩子沒離開過北*京,所以他和洪濤講的都是北罐,至于南罐和北罐的區(qū)別,也大概提了一下,由于氣候的不同,南罐的壁比較薄,北罐的壁比較厚。
其實這個蛐蛐罐的制作就和茶壺差不多,也是用澄漿泥、紫砂之類的粘土經(jīng)過過濾之后燒制出來的。明火燒制出來的罐體比較亮,有光澤,但是罐體和罐蓋很難是一個顏色,因為不是一爐燒的。套盆燒制出來的罐體和罐蓋顏色一樣,但是罐體光澤度不夠,手感也沒那么細(xì)膩,至于哪種好,這要看個人的喜好了。
按照玩蛐蛐的老規(guī)矩,24只蛐蛐罐為一桌,每桌還要配一只王爺罐和一只咬罐。王爺罐個體最大,里面住著這一桌里最厲害的蛐蛐,而咬罐就是蛐蛐打架的戰(zhàn)場,也叫斗盆,就是在委托商店里那老頭和洪濤講的那個罐子。這一桌就算是玩蛐蛐的一個單位,行家問你的時候,都會問:爺們玩了幾桌?。克哉f玩蛐蛐沒有玩一只兩只的,那都是外行,要玩最少就是一桌起!
光有一個蛐蛐罐還不成,這等于是光給蛐蛐弄了一個院子,還沒房子住呢。蛐蛐的房子叫過籠,也叫鈴房,它什么模樣的都有,什么材質(zhì)的都有,總體上說就是一個兩邊帶洞,上面帶蓋的小盒子。過籠一般都是放在蛐蛐罐子里,這就是蛐蛐的臥室了。
為什么叫過籠呢?這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詞。因為不管你是斗蛐蛐,還是平時給蛐蛐打掃院子,都需要把蛐蛐從罐子里拿出來。一般的小孩兒就直接下手去抓了,玩蟲的講究人當(dāng)然不能這樣簡單粗暴,一只蛐蛐除了叫聲好聽、好勇斗狠之外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標(biāo)準(zhǔn)就是品相。
我們常說全須全尾(讀做“引”的音),指的就是蛐蛐的品相,須自然就是蛐蛐那兩根觸須了,尾指的就是蛐蛐那兩根尾巴。一只好蛐蛐的觸須和尾巴必須是完整的,下手抓的話,觸須和尾巴很容易被折斷,于是過籠就出現(xiàn)了。當(dāng)你想把蛐蛐挪到其它罐子里時,你就把蛐蛐趕進過籠里,然后直接把過籠拿起來,蛐蛐自然也就跟著一起挪動了,這樣不會傷到蛐蛐。
有了蛐蛐罐和過籠就成為一個合格的蛐蛐玩家了嗎?回答是否定的。不管玩什么,都的有一套家伙事,玩攝影你光有相機還不成,得配幾個頭吧,還得有架子吧,還得有攝影包、攝影背心吧,還得來幾個燈什么的吧?釣魚光有竿子和鉤也不成吧,還得有釣箱、餌料盒、漂盒、架桿、子線板、主線軸一類的附件吧?
玩蛐蛐也一樣,除了罐子和過籠之外,還得有給蛐蛐稱重的戥(等)子、喂蛐蛐喝水的水槽、吃飯的飯板、夾取罐子中各種器具的竹夾子、往水槽里滴水的滴水器、把罐子蓋架起來通風(fēng)用的碼子、裝芡草用的芡筒、防止蛐蛐從斗盆里跳出來的罩子等等一大堆玩意。
剛開始洪濤還以為把這些東西都湊齊了,就算入了門了呢,反正只要市面上有賣的,咱就去買唄,蛐蛐罐都買了,還在乎這些小玩意嗎?可是那老頭一句話就把他給說暈了,原來這些只是養(yǎng)蛐蛐的前期準(zhǔn)備工作,有了這些東西之后,并不意味著你能養(yǎng)好蛐蛐,只能說明你可以開始養(yǎng)蛐蛐了,那養(yǎng)蛐蛐還有什么可難的呢?
首先就是給蛐蛐罐子砸底!千萬別看字面上的意思,不是要把罐子底給砸掉,而是要在原本瓷質(zhì)或者陶制的罐子底部砸上一層三合土,因為蛐蛐是生活在土地上的昆蟲,這也算給它弄一個舒適的家吧。
砸底怎么砸呢?第一步就是煮罐。凡是燒制出來的蛐蛐罐,都有鹽堿,對蛐蛐有害處,于是玩蟲兒的人們就想出一個辦法,把罐子里的鹽堿給去掉,這就需要用雨水來浸泡,少則半年,多則好幾年。但是后世里的人沒那么多時間,于是大家又想出一個辦法來,就是用茶葉水來煮這個罐子,通過高溫和茶葉里的某些物質(zhì),來讓罐子里面的鹽堿析出并中和,俗語叫去火氣。洪濤這幾個罐子是不用煮了,按照那老頭的說法,這幾個罐子都是舊罐子,是被人玩過的,火氣早就沒有了。
去完了火氣的罐子,就可以開始砸底,砸底要用一種三合土,就是把老磚粉、細(xì)沙、黃土按照3:4:2的比例混合,再加上一份兒蚯蚓屎,弄成細(xì)末,越細(xì)越好。然后放入少許水混合,千萬不能和成泥。把和好的三合土放入蛐蛐罐里,用一個底部比較平的硬物慢慢捶打,逐漸壓實,厚度最小也要一厘米。壓好之后,你把罐子翻過來,一個土渣都不會掉,又平又結(jié)實。
這只是砸底的第一步,現(xiàn)在就要進行第二步,找一塊粗砂紙,剪成一個比罐子底略小的圓片,然后砂質(zhì)粗的一面向下,放入罐子底,繼續(xù)砸一會兒,在把砂質(zhì)拿出來。這時底部的三合土上會出現(xiàn)很多麻點,這就對了,這是為了讓蛐蛐的腳能抓地用的,三合土太平滑了會讓蛐蛐站上去打滑。
在這之后,就是第三步,也就是砸底的最后一步,養(yǎng)底。這些三合土也有有火氣的,所以還得用毛筆蘸著茶水,沒事就往上刷一層,干了再刷,大概刷個十天半個月的,就可以把蛐蛐放進去了。
其實這個砸底就和我們?nèi)祟愌b修房子一樣,買了新房子了,還是毛坯房,先得鋪個地板啥的吧,鋪完了之后,屋子里有味道啊,還得晾幾天才能住進去,同樣的道理,蛐蛐在某種程度上講,還沒人的抵抗力強呢,所以必須精心伺候著,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,這是找樂兒呢。
快捷鍵: 上一章("←"或者"P") 下一章("→"或者"N") 回車鍵:返回書頁